九月,银行秋季招聘再次启动,从“揽新”人员需求看,金融科技类人才仍然抢手。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机构里的程序员不仅有“码农”,还有测试、需求分析、项目管理、架构师等岗位,如果既了解金融业务,又懂得技术,那必定是金融机构争抢的“香饽饽”。

金融行业技术招聘机构Falcon Talent(凡尔康咨询)发布的《2021金融科技行业薪资报告及人才市场洞见》(下称“《报告》”)指出,相比前几年互联网公司渗透金融行业带来的热潮,在互金爆雷、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人才流动更倾向于券商、银行、保险等大型传统金融机构。

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布局,纷纷成立金融科技部门甚至平台公司,金融科技人才数量在多家银行中呈现增长势态。

如招商银行2022年半年报显示,正持续加大金融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以FinTech(金融科技)精英训练营招募数字化人才,推动人员结构转型,构建适配金融科技银行的人才结构。今年上半年集团研发人员达10392人,较上年末增长3.48%,占本集团员工总数的10.00%。

而从中国工商银行2023年秋季校园招聘招聘公告中,“管培生岗位要求员工进行一年的‘科技+业务’训练”可以看出,具备金融与科技双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竞争优势更凸显。

在金融机构中的科技人才平时工作内容是什么?薪酬有竞争力吗?和互联网大厂里的“码农”有什么区别?时代财经采访多名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人士,带你看看在金融机构当程序员是种什么体验。

“每一个懒人都应该学Coding”
数据和量化分析专业出身的安浩(化名),目前在某外资银行担任数据分析师。

数据分析,顾名思义,就是进行数据收集,运用工具分析和呈现数据,做出行业研究,实现数据的商业意义。

安浩目前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Python等工具对公司内部银行业务部门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递出反馈报告。

“你会发现,有很多事情其实可以用Excel去完成的,但过程很繁琐,每次需要一两个小时。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定期持续地做,比如每周都要出的报告,那么长期累积下来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人工是很多的,还不如就花一周时间去写出一段代码,让电脑实现这个重复人工的过程,不好嘛?”安浩开玩笑表示,每一个懒人都应该学Coding(代码),“这是一件‘一劳’就可以‘永逸’的事情,为什么不干?”

安浩认为,Coding是一种工具,掌握这门技术后,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发生在这件事情上的人工时间会变少,明显提升效率同时又能实现一些目的。此外,Coding也是一门语言,就像掌握一门外语一样让人兴奋,会拥有一个大家都讲同一种语言的圈子。

以上种种,都让安浩觉得目前的工作倍有成就感。

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数据和信息是重要的智力资产和资源,不仅是互联网和电商企业,连许多传统行业都重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帮助自身在激烈的商业环境出脱颖而出。

安浩此前在某快消品公司工作,从他的“跳槽”心得可以看出,相对于某些传统行业企业,金融机构在数据分析上的实现更有优势。

“国内的传统行业也想做数字化转型,也想从数据里挖掘更多商业机会。但许多(传统行业)公司在前期对数据本身的管理,比如收集和处理甚至是起初在数据框架上的设计,其实是不够的。”安浩进一步解释道:“如果你一开始录入的数据就问题百出,用再好的模型和方法也于事无补,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很大程度上需要打问号的。传统行业往往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意识。相反,外资公司对于数据本身就更加重视,外加银行本身也能产生的大量且颗粒度更细致的数据,这就使得数据从业者在操作上更如鱼得水。”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我觉得数据分析就是,在这么多信息里,怎么去筛选出真正能够帮助达到目的的信息,然后作出反应,去了解这个信息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安浩认为,技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商业,银行本身是专注做金融,用好技术,能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快捷。



图片来源:Pexels

稳定有生活,五年凑首付
刘毅(化名),通信工程专业出身,在某地方银行负责信息安全相关工作,最主要是渗透测试。

渗透测试,是一项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的授权模拟攻击,旨在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是为了保障网络防御按照预期计划正常运行而提供的一种机制。

“我们的主要工作包括信息系统的渗透测试、安全策略规范的建设,也涉及安全态势感知。”刘毅向时代财经解释道,他们会对现有的信息系统潜在的安全风险做评估,保障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

从事这份工作三年以后,刘毅对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更加重视,“没有完美的信息系统,只有不断进步信息安全团队。总有不法分子在挖掘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利用漏洞窃取用户个人、家庭敏感信息等,有些甚至会牵扯到用户的资金。同这些‘坏人’对抗,防止信息系统的缺陷暴露出去,保护银行客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是我们的职责”。

这使得刘毅在观看日剧《半泽直树》时非常共情。剧中男主角半泽直树同样在银行就职,剧情涉及不少信息安全网络战方式,“由于工作关系,我对这方面内容非常感兴趣,当时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安全工作者,还需要通过充分的培训和项目实战来历练。除了通过一波业务培训和金融科技技术培训,刘毅还需要部门里的“师傅”带着入行,“当时的师傅带了我一年半时间,我才迈入信息安全的大门。”

刘毅偶尔会因为系统更新上线而加班。作为银行金融科技相关的部门,他们无法像互联网企业一样进行敏捷开发,“互联网企业可能白天能够上线,但银行不行,客户在白天工作时间需要用银行产品的系统,所以我们只能晚上、休息日进行投产。”

但对于刘毅来说,工作并不是他生活的所有。下班之后,他会在公司里学习,回家健身或者玩游戏。

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同样也是贺林(化名)选择在银行当程序员的主要原因之一。

贺林是某国有行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银行软件系统的开发和运维,早八晚五的工作时间和周末不加班让他能够自由安排生活。

在问及其与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有何不同时,贺林觉得除了工作难度较小、工作量稍少、工作时长较短以外,像待遇、晋升时间、自由度等,都和互联网世界距离有些遥远。

刘毅透露,虽然银行的信息安全岗工资比不过大厂,但是薪酬福利还是不错的,自己所在的部门提供了免费的三餐,当地政府也支持长达三年的人才住房补贴,“目标在四、五年内可以凑够首付吧,拿到自己的薪水、工作上有所成绩、满足自己的需求,我很充实。”

贺林所在银行的待遇也不错,他向时代财经表示,除去五险二金和个税,一年到手大约有20万元。

根据猎聘发布的《2022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出路大数据探析》,2022年第一季度互联网行业程序员新发职位的招聘平均年薪为31.84万元,高于刘毅和贺林的工资。

虽然银行工资稍逊一些,但工作稳定性却比大厂要高,刘毅没听说其单位因为编制收紧的原因而辞退员工。

上周是刘毅三年合同期满的时间,他选择了续签五年合同,为自己的未来再努一把力,有机会可能会选择内部调岗。按刘毅的说法,“我要锻炼自己,磨练自己,没有大矛盾不会轻易跳槽。”

从工具人变成资源
王伟(化名)是从事金融科技多年的资深人士,其团队在2015年与国内某银行共同开发了一个核心银行的分布式系统。现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不少国内银行都更换了这个效率更高的分布式系统,包括一些外资银行也计划未来去做这件事情。

分布式系统是一组计算机系统一起工作,在终端用户看来,就像一台计算机在工作一样。这一组一起工作的计算机,拥有共享的状态,他们同时运行,独立机器的故障不会影响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当时淘宝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分布式系统的平台,目的为了满足双十一等交易频率特别高的场景。同样,近年来银行的金融场景越来越复杂,频率也越来越高,现有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它们的业务需求,所以我们将互联网这种成功案例运用到银行业,开发了这个系统。”王伟告诉时代财经。

王伟表示,因为国内金融场景变化大且多,对国内的金融系统各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得近年来国内的金融系统比国外的金融系统有更快速的进步。

王伟还认为,金融科技人才在经济发展现阶段以及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以前,中国走的是低成本逻辑,人就是工具人,但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变化,人力成本上涨,无法比国外其他开发中心成本更低了。人事实上是资源,而不单单是工具,开始向高科技、技术和脑力工作方向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ID:tf-app),作者:幸雯雯 周立,编辑:高秋榕,36氪经授权发布。









北溪管道炸了,欧洲命运线也给连到中国去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
北海底下一声爆响,北溪天然气管道炸了。

对欧洲来说,2022年显然不是一个好年份,战争、疫情和能源危机三重压力之下,老欧洲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

凛冬将至,欧洲的能源问题却还没有着落,英国和德国在冬季供暖问题上一系列的操作让人看得头皮发麻。

这一系列事情的结果就是:亚欧大陆的东端,浙江义乌的电热毯出口订单快爆了。

难道今年的冬天,欧洲大陆上又要出现“卖火柴的小女孩”吗?

想想前几年和美国贸易谈判的时候,川宝态度强硬地要求我们购买大量的天然气和农产品,再想想今年的粮价上涨和欧洲局势。

他真的……我哭死……

在一片混乱之中,有个事情值得我们关注:包括巴斯夫、空中客车、宝马在内的很多欧洲大厂开始加速他们在中国的项目和投资布局。



尤其是欧洲化工巨头巴斯夫,已经决定在广东湛江修建一个一体化的综合化学品生产基地——这不仅仅是巴斯夫集团在德国之外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巴斯夫第三大生产基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欧洲巨头来中国背后的一些问题——从这些问题背后,我们将会看到一些大国博弈的真相。

近期欧洲大厂来华投资的情况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方面:今年9月6日,巴斯夫的湛江一体化基地开始正式投产,每年增产6万吨工程塑料,尤其能够满足汽车和电子产品等行业的需要。

法国航空巨头空中客车方面:今年6月24日,空中客车公司的研发中心签约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将重点研究氢能源基础设施、先进制造、电气化和未来客机客舱等新技术。一个月后,7月26日,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双流机场旁边开始动工建设。

德国汽车巨头宝马方面:今年6月25日,就在空客签约苏州园区的第二天,《华尔街日报》就报道了宝马在沈阳投资22亿美元建设的电动汽车工厂开始生产的消息——这笔投资是宝马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

除此之外,两周之前,9月9日,宁德时代和宝马达成协议,宁德时代将开始为宝马集团的“新世代”车型架构的纯电车型提供圆柱电池。

总体来看,欧盟今年1-8月对华投资相比去年增加了123.7%,说明老欧洲的企业们还是很看好中国未来发展的。

有趣的是,当欧洲大厂纷纷在中国投资大项目的时候,诸如《纽约时报》和《德国之声》之类的典型西方媒体却一直在说什么“欧洲对中国的投资兴趣在减弱”。

果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欧洲大厂的背后动机
虽然欧洲大厂们的的确确在中国投下了数以亿元计算的真金白银,但我们需要知道,这是纯纯的商业行为——没有足够的利益,这些老欧洲的资本家们是不会把宝押在中国的。

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大厂来中国投资的状态就是——“半推半就”——一方面来中国的投资本就是这些大厂路线图里的一个环节,是迟早的;一方面,受到乌克兰战事的影响,这些欧洲企业也不得不来中国进行投资;一方面,虽然中国市场得到了欧洲企业的青睐,但在合作之中我们也并不是那么强势。

先说说那些“本该就这么做的“的项目,这里主要指的是空客的项目:今年7月1日,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南航、国航、东航和空客达成了史上最大的一笔航空订单——三家一口气买了292架空客的A320NEO飞机。

其中,南航花了122.5亿美元,买了96架;东航花了127.96亿美元,买了100架;国航和旗下的深圳航空也买了92架,花费122.13亿美元。

联系这个事情,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空客会把自己的“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放在中国了——“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飞机的维护、保养、升级、改装和报废,相当于是飞机的“4S店”。

中国市场是空客现在最大的市场,空客自然而然地会把“4S店”开在中国。

再说说“迫不得已”的那类人,这里主要指的是巴斯夫。

俄罗斯和乌克兰开打之后,欧洲就吸不到俄罗斯的天然气了。欧洲吸不到便宜的俄国气,就只能去吸中国气和美国气——尴尬的是,欧洲人吸着吸着就感觉不对劲儿了,这味道怎么这么熟悉?

淦!这TM不还是俄国气么?



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的直接后果就是欧洲的电价跟着上涨。危机之前,欧洲的电价成本相对中国还有一些优势,危机之后,欧洲电价超越中国4-5倍。电价的上涨,很快传染到了产品层面,欧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开始减弱,出口开始下滑,作为一贯以来的工业强国和出口强国,德国竟然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逆差——二季度德国对中国的逆差达到了250多亿美元。

要知道,天然气不仅是重要的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电价上涨,连带着化学品的生产成本也要上涨,最后就是欧洲化工巨头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德国的钢铁、电解铝、合成氨的每吨的价格分别上涨了188/5110/3280美元。



看看国海证券的这个统计图就知道欧洲化工现在的情况有多严重了——红色框框里的是中欧两地之间的差价,是用欧洲价格减去中国价格的结果:维生素A,欧洲比中国每吨高出16912美元。醋酸,欧洲比中国每吨高出6362元。丙烯酸,欧洲比中国每吨高出1307美元。聚氨酯,这种需求量巨大的工业必备化学品,中欧每吨价差高达1200美元。

这个价格差是什么概念呢?

当下,国内市场的维生素A价格处于低位,每公斤117元,一吨就是117000元,不到12万元/吨——而同时,在欧洲,维生素A的价格是23万元/吨,几乎翻倍了。

化学品是大宗产品,一生产起来都是少则数千吨多则数万数十万吨。面对如此离谱的价格差异,欧洲化工企业有可能是多生产一笔就多赔一笔。那么,如何才能规避这种高成本呢?很简单,来中国生产。

巴斯夫在七月底就表示:天然气供应的危机会让欧洲生产基地面临停产风险,考虑使用欧洲以外的生产基地来补偿欧洲的产能损失。

最后,我们说一说为什么中国在这些项目里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势。

以巴斯夫的项目为例,虽然说巴斯夫的项目手笔很大,但问题是,这个项目是中国唯一一个外商独资的化工项目——外商独资,意味着中国方面在这个工厂的经营和技术上没有太多的影响力。换句话来说,它不会像合资厂那样给中国化工产业带来什么技术上的溢出。

宝马和宁德时代的电池项目也是如此。

没错,宁德时代的的确确是拿下了宝马的订单,但问题是,作为条件,宁德时代还需要在欧洲开办一家电池生产工厂——这是欧盟的惯常操作。意思很简单:赚欧盟的钱可以,但是不能在赚欧盟钱的时候还不照顾欧盟。

同志们,这就是大国商业博弈的真实一面: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现实世界之中,它没有“非黑即白”、“非赢即输”、“非爹即狗”的二元结构,有的只是互相妥协和交易——这些合作能够达成,说明中国和欧洲企业都对结果比较满意。

尾声:为什么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很重要
外商来中国投资,很多时候,这是一件对国内各方都有利好的事情。

首先说说对官方部门的好处。

众所周知,总设计师一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经济建设”四个字在中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合法性”,以至于经济建设已经成为了各地政府的核心任务——打开电视,任何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都必然会谈当地的经济建设情况。

而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成果,还能提高当地的财政收入,扩大当地的就业。

在这样的逻辑之下,项目规模自然是越大越好——而外商的项目通常规模都不小——稍微想想就知道,远渡重洋来中国开厂绝不可能是什么小企业,也绝对不可能只搞一些小项目。

看看中国到外国开厂的企业就知道了,哪个不是在行业里呼风唤雨的头面企业。

其次是对产业发展和消费者的好处。

外商进入本国市场的感觉,就好像项目组里突然空降了一个卷王——本来大家可以躺平摸鱼,谁知道突然被逼的卷起来了。很多时候,外资扮演的就是一个“秩序整顿者”的角色。官方其实一点都不避讳这一点,2019年1月底,《光明日报》就写到:开放倒逼改革,开放促进发展。通过扩大开放引来外部竞争,就好像鲶鱼效应,强者更强。同时,对消费者来说,厂商们卷起来之后,获利最多的就是消费者了。

除此之外,既然外商来中国投资设厂了,那么零件、原料肯定也是从中国购买更方便吧?这么一搞,中国的很多企业就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国际知名大厂的供应链了。

深圳的蓝思科技就走的这条路线,首先拿下了摩托罗拉的订单,给自己打下了行业地位,然后又成为了苹果的玻璃供应商之一,最终成为了名列中国500强企业里的一员。

在我看来,本轮欧洲大厂集体加快在华投资的浪潮里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逼不得已”,并且我方在合作中有时候也没有那么强势,但是这已经足以证明:

 中国在全球的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上的地位并没下降。

中国在制造业上的庞大规模和齐全的门类,已经对全球工业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没有人能绕开。

目前为止,我们的牌打得非常不错:不仅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还在西方的“围剿”之下维持住了自己的制造业,更是成功地拥有了“俄罗斯系”和“中东系”两套能源体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过去几年里保持了强悍的出口能力。

这两天,北溪管道的事情是欧洲最大的热点,我所有的群里都在讨论这件事情。



我也不知道这件事儿到底是谁干的,但我知道受益的人绝对不是欧洲。欧洲的困局只会让欧洲的资本和产业转移出去——而这些资本和产业,就好像一战前的殖民地一样,是列强争抢的宝贵资源。

疫情两年多来,我们见证了各种各样离谱的事情,这些事情背后的共性是:它们都削弱了我们的“确定性”——人类是追求确定性安全感的动物,所以当下这种缺乏确定性的大环境才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不得不感慨,即便大家都是五常,里面也是能分出个“上三常”的——中美俄之所以是能影响全球形式的大国,不仅是因为超强制造业、石油美元体系和密密麻麻的核弹头,还有可能是因为这三个国家的独立性——相比起欧洲,中美俄三国对各自国家的命运更有掌控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作者:老局长,36氪经授权发布。



毕业生抢着去银行当“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