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实现巨大的技术跨越
在科学家研究AI的时候,一般会试图模仿大脑的运作来制造智能机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可以借助AI的力量来反向研究大脑的结构。这一新兴的AI技术被称为“神经AI(neuroAI)”。

试想一下,十年后,我们能够通过下载的方式来让大脑调用不同的AI模型,从而直接完成物体识别或者像AI一样便捷地处理自然语言,就好像租用了一个更高效的大脑。实现这一切,只需要科学家们能够利用AI打造出更精细的硅基大脑模型。到那时,作为人类的我们,看东西、感知世界的方式将变得与众不同。

另外,神经AI还能够在工业、艺术创意、健康改善等领域大放异彩。比如,神经AI通过生成正确的图像和声音,将帮助刚做完准分子激光手术或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人更快恢复视力或听力,甚至帮助医疗卫生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这些创新还将有益于其他新技术的发展,如增强现实(AR)与脑机接口(BCI)将会因此变得更加强大。

在这篇文章中,你将会了解什么是神经AI,它将如何进化并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何支撑其他创新与技术的发展,以及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来推动它更好发展。

什么是神经AI?
神经AI是一门新兴学科,旨在:1)通过研究人的大脑来促进AI技术发展;2)利用AI来更好地研究人的大脑。神经AI的核心工具之一是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创建特定大脑功能的计算机模型。这种方法始于2014年,当时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深度人工神经网络可以解释大脑的物体识别区域——颞下皮层(IT)的反应过程。于是他们引入了一个基本的实验方法:将人工神经网络与大脑进行比较。然后反复迭代测试各种大脑反应过程:形状识别、运动处理、语音处理、手臂控制、空间记忆等,并相应建立各个反应对应的大脑处理模型。

1. 训练硅基人工神经网络来解决如物体识别之类任务。由此产生的网络被称为任务向神经网络。重点是,它通常只需要图像、影片和声音来训练模型,而不需要大脑数据。

2. 使用如线性回归或表征相似性分析之类的统计分析法,来比较训练后的人工神经网络的中间激活值与真实的大脑数值。

3.选择表现最好的模型作为当前大脑区域的最佳模型。

该方法中的真实大脑数据,可通过单个神经元获得,或以非侵入性技术如脑磁图(MEG)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来收集大脑内部数据。

大脑部分区域的神经AI模型有两个关键特征。首先它是可计算的——给这个计算机模型提供刺激变量,它将能算出相应的大脑区域会如何反应。其次它也是可微分的——它是一个深度神经网,我们可以运用和研究视觉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相同的方式进行优化。也就是说,神经科学家可以借助所有推动深度学习革命的强大工具来更好做研究,包括PyTorch和TensorFlow等张量代数系统。

这意味着,我们将实现巨大的技术跨越——从不了解大脑的大部分运作机理,到能做出可下载的部分区域的模型。

神经AI的应用领域
艺术和广告
我们感知各种媒体,99%是通过眼睛和耳朵。眼睛和耳朵本身并不负责解释体验,它们只是传感器:是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和理解这些信息。面对不同的传媒内容,我们大脑会根据我们的所见所闻解析出不同的思考与情感,但是被解析出的结果,不一定是创作者想要传达的、被受众接受的。

所以,如果想要确定一个作品中预留的信息是否如预期那样被受众接收,就需要不断地测试。一些互联网公司中,比较流行的解决办法是使用“A/B测试”。比如,谷歌曾测试过50种不同深浅的蓝色用在显示搜索结果的超链接上,最终他们找到的最优解使谷歌的收入比基线提高了2亿美元,约占当时谷歌收入的1%;Netflix会为用户调整影片缩略图以优化用户体验。

但是,如果我们能在不经过大流量测试,未获得任何测试数据之前就能预测人们对某一媒体的反应呢?那样,企业就能在未获得太多关注之前更好地优化其书面材料和网站。神经AI在预测人们对视觉材料的反应方面已经做得越来越好。例如,Adobe的研究人员就正在研究相关的视觉设计工具,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预测和引导人们的注意力。例如,通过编辑照片,使其在视觉上更令人难忘或更具美感。

另外,人工神经网络甚至可以找到比现实图像更有效地传达信息的方法。OpenAI的CLIP工具便可以帮助你找到与想要传达的情感相一致的图像;再比如OpenAI和谷歌,可以根据文字提示生成逼真的图像。

目前在优化视听媒体、网站,尤其是广告方面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而我们其实早就已经开始将神经AI和算法艺术引入这一过程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会催生良性的发展循环,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被投入到实际应用中,神经AI也将变得更好、更有用。作为副产品,因为获得了更好的大脑模型,广告以外的其他领域也将能一起受益。

可及性与算法设计
神经AI最令人兴奋的应用之一是提高产品的可及性。

大多数媒体其实是为“一般普通人”设计的,然而每个人处理视听信息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比如有色盲困扰的人群和一般人群的信息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大量的媒体并不适合他们。虽然如今有不少产品可以模拟色盲效果,但需要一个色觉正常的人先为产品做解释,然后才能去做相应的调整改变。直接做静态的颜色重映射无法满足他们需求,是因为有些材料在颜色重映射后语义会发生变化(例如,图表会变得难以读懂)。但有了神经AI之后,我们就可以在保持现有图形语义的情况下,自动生成适合色盲阅读的材料和网站。

另一个例子是,帮助有学习障碍的人,如阅读障碍人群。阅读障碍的一个深层原因是对拥挤十分敏感,因此难以识别具有相似基本特征的形状。而麻省理工学院正在研究一种阅读障碍者的视觉系统神经AI模型,可以帮助设计既美观又能让他们顺利阅读的字体。这些都是潜在的、亟待实现的生活质量的巨大改善。

健康
许多神经科学家在进入这一领域时,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对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健康问题的人。利用神经AI模型,有机会开启新的疗法——获得优良的大脑模型后,便可以精心设计正确的刺激,来传递相应的信息,就像钥匙和锁的匹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神经AI的应用类似于算法药物设计,但我们在人体内释放的不是药物小分子,而是图像和声音。

眼睛和耳朵的感受器方面的问题是最有可能先被解决的,因为这些感受器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建模。比如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可以在神经AI大脑模型的帮助下,优化植入物的刺激模式,放大语音来优化助听效果。

许多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感官系统的变化,比如近视。在变化之后,人会通过不断学习来让大脑重新适应这个世界,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觉信息,这种现象称为知觉学习。神经AI能够放大这种知觉学习,让人们能更快更有效地恢复感知技能。类似的,还有通过神经AI技术帮助那些在中风后失去流畅移动四肢能力的人;优化健康人类的感官体验——比如辅助棒球运动员、弓箭手或病理学家的训练等。

最后,我们发现这些技术在情绪障碍的治疗方面也能大有所为。我们可以通过感官体验来治疗情绪障碍。比如我们知道,用电刺激控制大脑特定部位的活动可以缓解“顽固型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有了神经AI后,或许通过感官间接控制大脑的活动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

增强现实
一个将使神经AI应用变得更加强大的技术是AR眼镜。因为可以完美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AR技术具备着成为无处不在的计算平台的潜力。众多科技巨头、互联网巨头都在加快步伐研究更高阶的AR眼睛,所以在供应方面就已经有巨大的推动力在助推其发展。而这将使人们广泛使用上一种比今天的静态屏幕强大得多的显示设备。

如果参照VR设备的发展轨迹,它最终还会将眼球追踪功能集成进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远远超越目前可能的技术手段,以更可控的方式实现更广泛的视觉刺激。另外这些设备在健康领域也将具有非常深远的应用前景。

脑机接口(BCI)
有了出色的显示器(图像)和扬声器(声音),我们可以精确控制大脑的主要输入信号。而通过感官传递刺激的下一个更强大的阶段,是通过只读的脑机接口(BCI)验证大脑是否以预期的方式做出反应。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评估刺激对大脑的影响,如果不符合预期,还可以在所谓的闭环控制中做相应的调整。

我们并不需要在颅内植入芯片或者深层脑刺激器,因为这样简单的评估,在颅外以非侵入性的方式测量大脑活动已经足够了。我们也不需要通过BCI直接刺激大脑,眼镜和耳机就能控制大脑的大部分输入。目前,有许多非侵入性只读BCI已经商业化或正在筹备中,可用于闭环控制。一些例子包括:

•脑电图(EEG)。脑电图测量的是颅骨外的大脑电活动。由于头骨相当于一个容积导体,因此脑电图的时间分辨率很高,但空间分辨率很低。当我们获得了刺激的控制权,脑电图便能发挥更强大的作用——比如可以将刺激与脑电图信号关联起来,然后解码什么刺激能吸引注意力(诱发电位法)。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MRI测量的是与神经活动相关的血氧含量的微小变化,它是唯一能够以空间上精确的方式非侵入性地读取大脑深处活动的技术。对于闭环神经控制方面来说,有两种范式相对成熟。第一种是基于fMRI的生物反馈;第二种是皮质图谱。这两种方法都表明,想要评估神经AI对大脑的刺激效果完全是有可能的。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fNIRS通过漫射光来测量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脑血容量。传统的近红外成像的空间分辨率较低,但通过时间门控(TD-NIRS)和大规模超采样(漫反射光学断层成像),空间分辨率会有一定提升。在学术方面,WUSTL的Joe Culver小组已经实现了对视觉皮层的影片解码。而在商业方面,Kernel现在正在制造和销售TD-NIRS头盔,这是十分惊人的工程壮举。这是一个人们不断推动的领域,而且进展迅速。

•脑磁图(MEG)。脑磁图通过测量磁场的微小变化来定位大脑活动。MEG与EEG类似,它测量电磁场的变化,但它可以不受容积导体的影响,因此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人们在光泵磁强计(optically pumped magnetometers,OPM)方面也正不断取得进展,将来我们将有可能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单个OPM传感器。

除了这些比较知名的技术外,一些黑马技术,如数字全息技术(digital holography)、光声断层扫描技术(photo-acoustic tomography)和功能性超声技术(functional ultrasound),则可能会极大加速这一领域的范式转变。

虽然消费级的非侵入式BCI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围绕着AR用例的旺盛需求将不断推动市场将蛋糕做大。我们可能会看到低维BCI的迅速发展,上面提及的各种神经AI应用就很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现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Patrick Mineault,编译:洪杉 ,36氪经授权发布。










弹丸之国以色列,怎么创造出科技奇迹?

一种久违的“大航海”式创业环境。
弹丸之国以色列,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以色列全国人口900多万,只占全球的万分之一,却是数千家创业公司的创始和总部所在地。该国在纳斯达克外国上市公司数量中排行第二,仅次于拥有14亿人口,创新投资资本规模大出数十倍的中国。

在疫情肆虐、全球创投放缓的2020年,以色列科技创业公司完成了高达140亿美元融资,同期有150亿美元资本通过19家公司上市完成了退出。首都特拉维夫作为创投聚集地,科技 deal flow 活跃度极高,仅次于硅谷。有报告指出整个工业4.0领域的全球VC投资当中,有11%进入了以色列公司。

相信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疑问:这样一个几乎“四面楚歌”,紧张到不得不全民皆兵的国家,是如何创造创投奇迹的?近日,硅星人来到以色列,见了不少当地创业社群的人,和他们聊了聊。

战场上练就的创业社会
在介绍以色列有多小的时候,当地人常会用一个比喻:

世界是六度分隔的,也也即任意两个人之间,最多只需要五个两两认识的中间人就可以建立联系;而以色列是“一度社会”,在这里每个人和每个人都互相认识。

有趣的是,在以色列的创业社群,这个比喻并没有偏离事实很远。

创业者、导师、投资者、行业支持者等多方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这个国家科技创业市场的活跃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

“在世界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那些大学毕业就进科技公司,做产品经理的人,他们凭的是什么?有什么能力?”一位本地分析师说道,“在以色列情况不一样了,我们进入社会的标志不是18岁成年,而是21岁退役。”

由于以色列实行强制兵役,男性公民参军三年左右(女性两年),一些优秀的士兵在强制服役期间就能够升至军官,管理下一茬新兵。结果就是,以色列的大量年轻公民普遍接受过带领团队且面临生死的训练和考验。退役之后,他们把管理以及与战友同生死共患难的经历和心态,又带入到科技公司当中。



以色列士兵图片来源:Nati Shohat//Flash90

参军的经历不仅给科技从业者带来了更加紧密的战友情,还让他们懂得承担更大的风险,勇敢试错,并且对失败宽容。

那位分析师对我说:“以色列人知道自己一定会死,但是不知道期限是多长,也许明天就挂了。所以我们以色列人创业也是这样,一个商业决定你做不做,也许明天都会死,所以又怕什么失败嘛。只要今天过完你还活着,亏的钱明天还可以赚回来嘛。”

在以色列,即便是最顶级的任何行业的公司,都没有人一身西装革履。几乎所有员工,不分上下级,都穿得不讲究、很休闲。

更重要的是,和其它主流国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普遍工作文化不同,有什么对于产品、业务和公司有帮助的想法,以色列人更习惯直接说出来,即使这意味着下属对领导发出挑战。

“这种心态都是从战场上来的,生死之间没有什么军官和士兵的区别,”那位分析师说到,“士兵当然应该服从命令,但是如果你有什么想法,能够提高所有战友存活的可能性,那你不应该憋到大家都在阴间相会了再说出来。”

除了军人的心态之外,以色列人的军旅生涯还为他们的创业之路提供了另一层帮助。

前谷歌员工 Roy Baharav 创办了 Hi Auto,做的是专供 drive-thru 汽车餐馆使用的虚拟点单助理系统。值得注意的是,Baharav 和他的联合创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81毕业生”。

对于那些在当兵之前和期间对于科技更感兴趣的年轻人,以色列军队编制内也有一些科技属性更强的职位。而“第81部队”则是最高级别的科技部队之一,专为作战和情报人员开发尖端通讯情报科技。

正如前面提到,以色列是一个几乎所有人和所有人都相互认识的国家,而这些曾经在第81部队共事的战友,在退役后也把“战友情”带到了工作——以及创业当中。

结果就是,第81部队成为了字面意义上的以色列科技创业“黄埔军校”。它的毕业生在进入科技行业后进一步相互提携,彼此提供各种联络帮助。



第81部队召开关于抗击新冠疫情的技术研发会议图片来源 | @IDF

以 Hi Auto 为例,它的两位联合创始人都曾在第81部队服役。Baharav 退伍后去到美国工作了16年,上一份工作在谷歌领导某广告产品部门;另一位联合创始人 Eyal Shapira 还是军民融合精英培育计划“泰培欧” (Talpiot) 的毕业生。

该公司的董事长 Zohar Zisapel 是以色列知名投资人、科技创业者,被誉为“以色列高科技行业之父”。但他还有另一层身份是以色列国防军电子研究部门的前负责人,算得上是第81部队的“老领导”。

根据当地商业报纸 Calcalist 的统计,截至目前至少有100名第81部队的毕业生,在退役之后创办了50家科技创业公司,涉及国防科技、网安、移动互联网、医疗、新能源、自动驾驶、企业软件、云计算等诸多领域,融资总额超过了40亿美元,累计估值超过了100亿美元。其中,不少公司已经被亚马逊、微软、英特尔等美国科技巨头所收购。

第81部队还有一个在创投领域更知名的“双生子”,名为8200部队。后者同样是一支情报技术部队,训练新兵的主要技能就是计算机编程。8200部队的毕业生创办了至少1000家创业公司,包括安全巨头 Palo Alto Networks、即时通讯开创者 ICQ、导航技术公司 Waze(谷歌收购)、网络数据公司 Onavo(Facebook 收购),以及微软 Kinect 技术背后的 3D视觉公司 PrimeSense(苹果收购)等。

以色列的军事科技部门毕业生,在过去10年彻底改变了当地科技行业的面貌,决定了创投潮水的方向——这样说是毫不夸张的。

以色列的高科技产业和创业蓬勃发展的军工历史背景非常明显,但实际上,国防和军工科技投入在在最近30多年里已经有了明显的降低,从1981年的超过20%GDP,降低到了去年的5%。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出现。Athena Venture Partners 于1985年正式成立,标志着以色列的第一支民间风投机构的诞生。93年,政府开始利用公有资金补贴创新投资和高科技研发。

一位创业者告诉硅星人,以色列拥有区域内最优秀的公立和私立大学,其校友成为了本地和美国顶级 VC 围堵的对象,情况之夸张甚至不亚于硅谷 VC 忽悠斯坦福在校生辍学创业……



以色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共享滑板车图片来源 | 杜晨/硅星人

本国市场是试验田
硅星人注意到一个以色列创业圈的一个关键特性:这里的创业者更多本身是技术人士,而非市场和增长专家,但是他们在公司创办初期,都会把出海和快速扩张作为重要任务。

不夸张地说,以色列科技创业者不会把站稳/占领本国市场当作什么关键的里程碑,本国市场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进军海外实现进一步增长的试验田。

以硅星人这次见到的几家创业公司为例:

Verobotics 从一开始想的就是进入纽约这座全世界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城市,甚至它的市场调研都是在纽约进行的;

Hi Auto 在以色列创办,解决的问题却发生在汽车保有量巨大的美国市场;

以色列三面被敌对国家包围,海运是最发达的地表运输方式,但Orca AI 没有做本国航运业,而是直接找到了希腊的 Maran Tankers 和日本的 NYK,这两家全球船运巨头作为合作伙伴。



楼宇外墙清洁的用工市场在美国高度短缺图片来源:Best-Wallpaper.net

以色列本身市场太小肯定是最直接原因。一位希望匿名的创业者告诉我,长期居安思危的意识也教育他们不能把鸡蛋都放在本国的篮子里,越早开发海外市场就能越好分散风险,提高公司成功和存活率。另外,正如前面提到,很多参与以色列创投的资本(包括财务和战略投资)都来自海外,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公司进军海外的门槛。

真·全民创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尽管在外人看来犹太人非常团结,实际上在以色列国内的犹太民族内部仍然存在矛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极端正统派(哈雷迪)和世俗化犹太人之间的矛盾。

哈雷迪犹太人遵循一套极为传统的生活方式,男子不工作,终身的使命就是学习《摩西五经》,并且享受以色列政府并不多的津贴。哈雷迪群体总体上反对科技,使用非常很有限,对于互联网等“先进”科技更是拒之门外。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这个维持了数十年的传统生活方式。一些哈雷迪男子不得不外出工作,大约1000人左右注册了兵役。

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哈雷迪也开始更多投身科技创业了。

2015年,在与特拉维夫临近的贝内贝拉克市,两位已经有成功创业经历的哈雷迪商人租下了一整层办公楼,建立了一家专门面向哈雷迪同胞的创业孵化器 Haredi Hi-Tech Forum。

这些曾经极度抗拒科技的男人,拿起了笔记本电脑。他们不再每天前往宗教学校研读《五经》,,坐到了孵化器开放的工位上,研究着如何建立网站和开发移动应用,如何投放网络广告,如何整合来自其它公司开发的 API,以及和投资人谈论自己曾经最缺的东西——钱。



哈雷迪创业者在工作间隙一起念经祈祷图片来源:澳大利亚公共广播电台

这座孵化器并没有颠覆所有的传统。比如哈雷迪遵循的男女授受不亲,在孵化器里也有所沿袭。楼层被分割为两部分,一边留给女性创业者和工作人员,另一边挤满了哈雷迪男子。

除此之外,这座孵化器和以色列大量存在的其它孵化器并无太多不同:入孵项目创始人和他们的导师以及前辈见面,每家会收到数十万新谢克尔(和美元约3:1)不等的种子资金,然后在一到一年半的时间里组建团队、打造自己的产品,寻找客户,跑通商业模式。

过程中,孵化器还会联合一些合作的 VC 基金以及政府机构来向入孵项目提供数百万新谢克尔的早期融资。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这批创业者可能比全世界更早适应了远程办公的方式。

因为大多数哈雷迪的生活范围仅限在贝内贝拉克内部,而哈雷迪创业者的业务又遍布以色列甚至世界各地,他们很早就学会并习惯了远程、弹性的办公方式。甚至一些哈雷迪男子为了不过分疏远自己的家人朋友,白天仍然念经,晚上来到办公室继续创业……



图片来源:澳大利亚公共广播电台

哈雷迪创业者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但他们的存在,更是以色列某种意义上“全民创业”现象的最佳注脚。

以色列的全民创业并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式的,而是有着自己十分独特的属性:创业者、投资人、巨头公司之间互相扶持、资源共享,却又不过分依赖关系闯天下,而是用技术实力来达成销售。

尽管以色列有着上千家创业公司,它们之间的直接竞争并不明显,因为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往外走,往北美、欧洲和非洲走,去看更广阔更蔚蓝的天空。这也是为什么存在了30年的以色列的高科技创业市场,仍然给人一种久违的“大航海”式感受。

全球科技力量的参与
包括谷歌、苹果、Meta、微软、华为、小米、联想、索尼等在内至少270家跨国公司在以色列建立了超过320座研发基地,而对于其中的许多巨头公司,本地办公室和员工的工作职责也包括关注和参与当地创新创业市场。

不过,应该没有任何机构能够超越英特尔对于以色列创投市场的扶持。

该公司在以色列已经累计投资了430亿美元,雇佣了超过1.4万人,以一己之力就贡献了以色列整个国家2%的 GDP 和80亿美元的技术出口(约占14%)。这家美国科技巨头公司在以色列的地位之重要和独特,是毋庸置疑的。

在扶植当地创业环境方面,英特尔也是最主要的推手之一。该公司在以色列累计投资了近500亿美元,其中有至少220亿美元花在了对当地年轻公司的财务/战略投资,以及收并购上。

几年前,英特尔以以色列为总部成立了自己的创投孵化器 Intel Ignite, 参照 YC 的模式,为入孵创业公司提供投资、指导、资源对接、行政支持等全方位服务。不过和 YC 风格不同的是,尽管以色列创业公司众多,Intel Ignite 却并不“博爱”,到目前只办了五期,每期只招收10家公司。

Intel Ignite 总经理 Tzahi Weisfeld 向硅星人透露,英特尔在以色列是最受欢迎的机构投资者,不愁 deal source。当有公司进入到增长阶段,需要更多资金时,当地领先的天使投资人和VC会最先把这些公司送到英特尔这边来。“每期10家,全都是高增长可能性的公司,我们会用尽所有一切的资源帮助他们更加成功,”Weisfeld 表示。

Orca AI CTO 兼联合创始人 Dor Raviv 告诉硅星人,在自己的公司入围 Ignite 孵化器后,英特尔直接派了芯片专家、在公司工作了22年之久,管理超过2000名工程师的的 VP Ran Berenson,以及专业对口的前 Mobileye 高管 Tal Babaioff 等人,为 Orca AI 的导师。不仅如此,英特尔还会将公司内部的技术开发团队资源开放给这家年轻的创业公司。

依靠英特尔的背书,Orca AI 前不久在日本首次投放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海运货轮智能感知/遥测/避让系统,通过完全遥控的方式操纵一艘日本邮船 (NYK) 的测试船,在忙碌的东京湾完成了首次测试。



Orca AI 的船载遥测感知系统图片来源:杜晨/硅星人/Orca AI

Hi Auto 的 Baharav 则告诉硅星人,英特尔在孵化创业公司时愿意调动全球资源:比如,每台安装到客户门店的智能问答机背后都是一台英特尔 NUC 迷你电脑;美国总部还会在各种客户行业大会上讲述 Hi Auto 的解决方案。Baharav 表示 Hi Auto 能够在一年内签下三家美国一线餐饮品牌,进入250家美国门店,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英特尔提供的资源对接和背书效应。

创业者 Ido Genosar 出生于一个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家族,但他本人对科技创业更有激情,于是把两者结合,创办了 Verobotics 公司,开发了一款专门用于楼宇外墙清洁的无人机。Verobotics 无人机有两只粗壮的机械臂,每一只的末端有一个吸盘,能够牢牢地抓住建筑物的玻璃、金属或平整的混凝土外墙,就像《碟中谍4》里汤姆·克鲁斯攀爬高塔用的吸力手套一样。

当产品正式研发完成后,英特尔位于海法的以色列研发中心 (IDC) 成为了首个测试客户。Genosar 开玩笑地告诉我,公司早期专心做产品,结果忽视了客户拓展,英特尔直接告诉他,“来让我们先试一下!”

弹丸小国以色列如何创造科技创投奇迹,有人认为创业者的军队经历和国家军工科技基础更重要,有人觉得民间资本的高度活跃贡献更大,也有人觉得创业能不能成最终还是要看人——这个开放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至少通过观察以色列的科技创投领域,我们已经得到了很多值得参考借鉴和思考的东西。



随需应变的大脑,人工智能的下一前沿